合肥装修设计培训解析沈阳chi K11艺术空间“在集结”展览持续发酵 以艺术探索沈阳当代艺术新主张
沈阳chi K11艺术空间的开幕展览“在集结”通过近70件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以史诗般的方式将三十余年间,中国东北当代艺术的面貌予以系统化呈现。汇集了45位国内外知名当代艺术家,以及6个发迹于东北地区的当代艺术实验小组,本次展览是目前为止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参与艺术家最多的当代艺术展览。
作为中国北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与重工业基地,东北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风物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区域文化。在过去30年间的改革开放大潮与城市化进程中,东北也经历了发展的阵痛。正是由于这样独特的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让围绕东北主题的艺术作品在创作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系统与语汇。“在集结”展览正是集结了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大多出生或成长于此,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或对东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加以关注,或对时代洪流下人类的思索予以不同维度的表达。而这样一种在地的“集结”,也为观众理解东北提供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启迪。
展览的序曲单元“姐夫再忙,也没有忘记你……”是对东北地域性风格做出的诠释。作为展览开篇,艺术家王兴伟的同名作品《姐夫再忙,也没有忘记你》以颇具戏剧化的幽默与荒诞感,邀请观者进入对中国东北语境的讨论。艺术家王岩的《黄昏时寻找平衡的男孩》、宫立龙的《腊月二十九去给狗柱儿家送福的春秀儿》与刘仁杰的《风》并置,三幅架上作品展现了典型的东北乡土场景,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到更加宏大的集体回忆之中。艺术家张恩利在展览中呈献了架上作品《女孩》。不同于其后期创作的诗意风格,这件创作于1997年的作品以晦涩的笔触展现了一代人面对改革开放所带来巨大变革时的状态。青年艺术家耿旖旎与宋元元以超现实的表达方式诙谐地展现了数字化时代年轻人对于东北风格的理解与表达和介入当代社会的方式。秦琦的作品《帽子的告别》可被视为本单元的尾声,描绘了一代人对过去的挥别和对未来的想象。
第一单元“过去的情人变老了”是一种“去地域化”的尝试。参展的艺术家在创作中少有出现符号化的“东北语言”,“东北”更多是流淌于血脉中的痕迹。胡晓媛的装置作品《刹隅》由在废弃的民用建筑中的钢筋与绡材料组成,她要把被摧毁的形态固定,将流逝的时间与记忆的残余恢复成一点抽象“存在”的余温。张慧的三件参展作品呈现相互呼应的姿态。绘画装置《我过去的情人变老了》并列出现了黑色砖墙、斜立的黄色砖墙和不插电的落地灯的形象,以舞台化的布景手法带入变化中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其架上作品《阵风》和《海边野餐》以戏剧化的手法,试图让观者在熟悉的场景与陌生的表达中,间离出全新的观赏视角。艺术家陆春生的摄影和录像打破了纪录与虚构的边界,在糅合了超现实表达和中立态度的镜头之下,为城市呈现出了一种不同的理解。动画艺术家孙逊在奇幻、晦涩的画面中连接了历史与未来,在似曾相识的场景中,将个人经验与宏大叙事并置讨论。擅长讨论当代人类境遇与精神遗产之间不稳定关系的艺术家王拓,在影像作品《角色扮演》展现了两个场景——一对由职业演员所扮演的正在接受婚姻咨询的中产阶级夫妻,另一个画面里,他们则分别讲述了经典电影《邮差总按两遍铃》的情节。年轻艺术家胡庆泰的《通过“头部”正催动“肢体”的“力”》用录像重复展示了六段看似并无意义与关联的动作,可被视为新一代艺术家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关联的尝试性理解、捕捉和描述。
第二单元“不知你走了多久也不知你要去什么地方”则呈现了1990年代以来东北城市化与社会变化的表征与应对。如果说在过去30年间,“离散”的东北艺术家为当代艺术发展书写了重要一笔,那么本单元试图为观者提供一个合适的距离,去观看这段历史的轮廓,以及身份认同问题随着社会进程将如何影响其创作系统。刘小东在油画作品《郭强在自己开的KTV里》刻画了他的儿时玩伴,而纪录片《金城小子》则将这位著名艺术家的“出走”与“归来”一一呈现。这段对于刘小东个人历史的记录,也折射出对东北城市化变迁的宏观辩证讨论。艺术家李大方在油画作品《小营的街》中用粗犷魔幻的手法将熟悉的家乡景象呈现,摄影艺术家海波用镜头展现了温情、乡土的故乡。摄影艺术家刘立宏则记录了游移于表象之外的城市表情,也记录了城市中正在消失的文化记忆。导演王兵长达9小时的电影《铁西区》展现了重工业基地和其居民一起构成的鲜为人知的侧面,而卓楷罗则用镜头记录了自己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奶奶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展区中还融合了有声音艺术家王泽音的《60s声音街区》,他以手绘地图的方式拼接了六条在沈阳历史街区所采集的录音,散布在展厅中的声音让观众在听觉中领会了这座城市的“声音”印象。
在第三单元“当看不再是一种选择”中,观者会发现在这个侧重东北地缘的历史与现实的呈现中,集结的并不仅仅是对于东北的勾勒。艺术家意图透过对于东北与周边关系的思考与想象,重申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和处境。著名艺术家何翔宇展示了曾让其备受关注的装置作品《可乐计划》,家乡丹东小城一年所消耗的127吨可乐变成了玻璃盒中凝练着观念的结晶状态,而影片《黄色泳帽》通过身体探询边界概念的过程,获得了重新审视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经验。著名的艺术家组合孙原、彭禹的作品《少年少年》展示了静止而面目模糊的富有家庭日常一隅,而录像作品《当看不再是一种选择》则将观者代入其中,感受对城市变迁、战争、权利与身份等问题的另一种审视。杨圆圆在《大连幻景》中,以大连近代史为背景,以不同年代的图像和文本互文的形式,展现了一场“城市戏剧”。影像艺术家赵亮在作品《舞台》中拍摄了中国与朝鲜界河的四季变化,而刘传宏与那颖禹在电影《刘三先生小史》中讲述了东北人刘三隐居山中的故事。石青的作品《电影,萨满和铁路》穿插了现实与魔幻主义的表达,韩国艺术家朴赞景与日本艺术家毒山凡太朗则用视频展现了对于本国问题的思考,将“在集结”的体验扩展至泛东北地区。
最后一个单元被命名为“起始:一场革命还未来得及定义”,像是一种未完待续的启迪,展览梳理了包括紫罗兰油画研究会、北方道路艺术联盟/泥版画会、北方艺术群体、碎冰社、44剧场、艺术教育小组等六个艺术小组的研究成果,以文献与作品并置的方式结合展现,力图通过历史与当代的连结,来检验及挑战文化的延续性,从而为集结的东北艺术与文化开启更广阔的未来。
正如展览策展人鲁明军所说,“此次展览只是一个新的开端,同时也是一次必要的表态。未来,我们期待诸如此类的临时集结和在地实验成为一种常态。相信它们不再诉诸某一可见的风格,而是由此进入或带出更多维度和面向的历史与现实。此时,它们也不再是封闭的在地行动,而是一种立足本土的全球性文化实践。”作为沈阳本地最大的非营利当代艺术机构,此次chi K11艺术空间落户沈阳,为本地的艺术实验与文化行动注入了新的能量,以艺术为媒介,试图引发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身的思考,激活审美的升级体验并孵化更多可能。对于沈阳这座城市而言,也呈现了一种更具有生命力、多元化及开放的城市更新愿景。
关于沈阳chi K11艺术空间
chi K11艺术空间是以K11 购物艺术中心为依托,独立运作的非营利性质艺术空间。该艺术空间旨在通过一系列展览和公众项目来促进其所在城市的文化生活,让公众能更多参与到正在发生的艺术中。沈阳chi K11艺术空间成立于2018年,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艺术空间, 希望能通过自身不断创造艺术计划,与国际知名的艺术机构和世界知名策展人合作,共同打造有影响力的大展。同时,该艺术空间亦将为新晋艺术家提供展示创作的理想平台。2013年至今,中国内地的chi K11艺术空间已经累计举办超过 100多场大型艺术展览、500多次公众项目,改变数千万居民的城市文化艺术生活。
关于K11
K11创立了全球首个博物馆零售模式,打破传统,把艺术与商业结合,开创零售先河。郑志刚先生(Adrian Cheng)于2008年创立K11,而位于香港、上海、武汉、广州的K11分别于2009年12月、2013年6月、2017年11月、2018年3月开幕;自始策划了数十个跨文化展览及活动,从艺术与设计到绿色时尚与科技,将艺术、文化及工匠精神的生活态度带给大众。
独特的K11生态系统将艺术•人文•自然三大元素融合、革命性地改变零售生态,透过独特的分区,让顾客感受体验式购物旅程。K11引进世界各地优秀设计师品牌,如K11 Design Store、K11 Select 及K11 Art Store by Kuriosity , 为本地及国际设计师提供线上线下的营销平台,展示和销售自己设计的产品。K11不仅是一个零售空间,而是一个启发无限创意的文化地标。
透过跨文化对谈,K11将继续推动本地艺术发展,增强当地的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到2023年,K11将扩展到中国的9个城市,包括北京、深圳、沈阳、武汉、宁波、天津、上海、广州和香港,进一步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转给朋友,学习室内设计、装修设计、装潢设计、室内效果图,了解更多设计资讯,请关注中玄教育,微信号:ahzxsj
上一篇:合肥室内设计培训学校解析海尔“智慧家庭”杯 | 下一篇:合肥室内设计培训班解析海尔“智慧家庭”杯室 |